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2025年“双11”电商节已经拉开帷幕。今年“双11”期间,部分电商平台再次以57天超长周期刷新纪录,创造了史上“最长双11”。从最初的24小时“闪购狂欢节”,到如今近两个月的“消费期”,这场购物盛会已逐渐升华为推动电商基础设施完善、数字商业生态成熟的重要力量,并将通过升级物流、一体化、服务不断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然而,繁荣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成长的烦恼。昔日的“限时特卖”变成了一场漫长的“持久战”。简单明了的折扣被复杂的全额折扣政策所取代,成为“甜蜜的负担”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疯狂购物”变成了一场“数学考试”。复杂的计算、晦涩的价格、漫长的等待,都在悄然破坏着购物体验的美好。“一年不见、等了一年”的稀缺感逐渐被“随时可以买到”所取代,“双11”特有的仪式感和价值感也面临挑战。商家端的变化也值得注意。 随着平台佣金和流量成本的增加,虽然“双11”是重要的销售节点,但自私的投资效果被重新评估。预售机制在锁定订单的同时,也因为体验不好而招致部分消费者的抵制,效果也不如过去。基于此,笔者认为,平台应该认识到,不断延长推广周期、设计复杂的政策,是给消费者喝毒药的关键。 解渴t。这种“涉足”的竞争不仅没有保障,反而加速了“双11”这一优质商业IP的价值消耗。行业迫切需要回归商业本质,重建其发展逻辑,从注重数据转向注重内功,这样“双11”才能得到刺激。首先,平台和商家要重新树立定位和定位,从单纯追逐GMV(商品交易额)转向提升用户体验,让购物回归简单、透明、满意的根源。二是创新始终是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平台和商家要改变服务模式,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供应链效率,通过内容创新提升消费者体验,通过服务升级构建信任纽带。最后,业界各方ry chain可以共同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测试变革,例如打破物流服务壁垒、简化优惠机制、升级售后保障等。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必须依赖源源不断的水源,而不是依赖季节性的“洪水”。 “双11”的发展是中国电子商务从诞生到发展的典范。面对成长的阵痛,行业需要冷静思考,而不是盲目扩张。各方必须将关注点从销售数据转向用户价值,从短期利益转向长期发展,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笔者看来,“双11”不应该是一场更长的数字游戏,而应该成为展示中国电商创新力量和服务标准的重要窗口。电商平台要以“双11”为镜,积极求变,让“双11”不断与新零售融合。共同推动行业迈上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消费消费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编辑:张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