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强制披露“倒计时”,市场积极备战“大考”
作者:365bet亚洲体育 发布时间:2025-11-10 09:55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随着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覆盖主要指数样本公司和境内外上市公司的强制性ESG披露改革将进入实施阶段。根据要求,上证180、科创50等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必须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强制性ESG披露已进入“倒计时”,市场正在积极准备“大考”。从“可选题”到“必答题”,从精准“建议”解决考试题“到制定更加科学、公正、高效的“评分体系”,上市公司对可持续信息化的态度信息披露从“被动合规”转变为“主动管理”。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希望有关部门通过目标引导、行业模式引导、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系统支持;第三方机构和评级体系将逐步规范,着力解决“标准多、可比性低”的现状;技术手段和纪律机制共同形成防控“洗绿”风险的坚固防线。从“可选”到“必填”,2026年可持续发展信息强制披露的最后期限即将到来。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启动系统化战略布局,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从“可选”变为“必填”。 “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提前进行战略考量,责任世界创始人尹格非指出,中石油、申万宏源等企业实施的ESG报告通常以三年为周期,涵盖风险识别、战略制定、组织实施、责任评估的全过程。安永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报告与鉴证服务负责人刘国华的调查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在披露ESG相关报告的强制披露主体中, 87%的公司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管理架构,70%的公司进行了双重重要性评估,形成了完整的管理架构、评估流程和数据体系。2024年4月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构成了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的“强制性”和“底线要求”的核心指南。细则明确,强制披露主体包括报告期内持续纳入上交所180、科创50、深交所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的公司,以及境内上市公司和境外同时上市公司。这些公司最迟必须在2026年4月30日之前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证监会数据显示,虽然强制披露制度要到2026年才正式实施,但95%的相关企业已提前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为制度全面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市场人士认为,龙头企业的ESG战略布局为整个市场树立了标杆,推动整个市场从“自愿披露”向“规范披露”转变。e.”刘国华表示,现有股票上证180和科创50股票占A股市值的70%以上,大多是行业龙头,其ESG实践对产业链影响明显。龙头企业率先披露ESG信息后,市场形成了“披露-评级-融资”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对中小上市公司产生负面影响,促使它们例如,ESG评级高的企业普遍更容易获得绿色投资,商道咨询合伙人刘涛认为,龙头企业拥有成熟的管理架构和充足的资源储备,能够快速适应双重价值评估、多维协同等要求,为后续政策制定积累实践经验。或行业。随着龙头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市场对ESG信息的解读和运用能力将逐步增强,从而形成“高质量披露——市场认可——资源循环”的良性循环。精准“建议”解决“分析问题” 尽管大部分强制披露主体提前披露了信息,但部分企业仍面临着从“0到1”披露的挑战。市场人士认为,可以提供准确的“建议”,解决一些企业的“分析”问题。安永对强制披露主体2024年维护报告披露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未提前披露的强制披露主体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耗高、供应链复杂的行业(如化工、传统制造业)。刘国华认为,企业还没有披露的ESG相关报告往往面临以下困难: ESG数据管理不符合预期,过渡期仍需充分评估和改进;监控量大需要投入技术升级成本(如能源管理系统),这对利润率较低的行业带来更大的成本压力;部分企业并未将ESG纳入战略,仅将其视为合规任务,导致披露流于形式。纵观强制披露范围内未披露ESG相关报告的公司,尹格飞的统计显示,这些公司主要集中在软硬件电子设备和通信媒体领域。 “双重重要性评估已经成为这些公司的主要难点。如果他们进行了严格的财务重要性评估,从ESG报告中很容易看出,而有些公司却仍停留在主观猜测阶段。战略制定的方法不完善也是一个障碍,企业缺乏系统的‘风险、机会和影响分析’。”殷格非说,应对上述挑战,市场机构建议通过分层培训、模范引领和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精准指导。刘涛建议,组织线上线下培训,学习借鉴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持续报告指引》等材料,系统地讲解企业保持信息披露的原则。证券交易所要求的披露、报告结构、主题内容、数据计算方法等,帮助企业充分应用指引、数据计算方法等。由于“结果的财务显着性分析与衡量”是当今最重要的难点之一,喝刘涛说d 在金融、房地产、化工、新能源等重点行业,应邀请大企业特别是中央政府牵头组织研讨组,发布项目成果,树立行业典范。激励机制的设计也很重要。刘国华建议,在融资层面,ESG绩效应与绿色信贷利率、发债额度挂钩,比如对A级企业提供贴息;市场层面,政府采购、央企集中采购应优先考虑ESG评分高的企业;分析层面,ESG应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的加分项,以提高企业的成本溢价。刘涛建议,出台适合中小企业能力和资源的简化披露模板和指引,减少理解和操作的难度;应提供适当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建立年度ESG披露优秀奖等表彰机制,通过突出成功案例,增强企业参与意愿。优化披露制度、完善“评级制度”将是未来市场关注的焦点,制定科学、公平、高效的“评级制度”,有效识别“洗绿”行为,增加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违法成本,解决ESG评级“多标准、多比较”等问题。 “洗绿”风险是强制ESG披露面临的重要挑战,既需要技术手段,也需要惩戒机制。在技​​术应对层面,尹格非提出通过横向比对、纵向比对、跨界比对来识别数据异常。化。刘涛认为,“洗绿”现象不仅发生在产品领域,也发生在金融领域。监管部门可以搭建大数据监控平台,整合企业多源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碳排放、能源消耗等实时数据,实现动态监控,立即发现“洗绿”线索。刘国华提出建立跨部门的数据交换机制,确保关键数据不可篡改。在完善惩戒机制方面,刘涛认为,可以采用高额罚款、限制经营范围、公示等措施,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尹格非表示,ESG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应与普通信息披露违规行为采取同样的处理机制,包括监督函、问询函、公开批评等,并着力解决ESG信息披露违规问题。解决ESG评级“标准多、可比性低”的问题,建立相对统一的评级管理体系。刘涛建议,应加强顶层设计,监管部门牵头制定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ESG评级的制定和推广进行监督。例如,英国政府立法赋予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监管ESG评级机构的权力,确保ESG评级的透明度、可靠性和可比性。根据FCA的监管建议,重点关注四个主要方面:程序透明、健全的管理架构、完善的制度和控制措施、以及利益冲突的管理。第三方保障体系的规范也不容忽视。刘国华认为,应强制鉴证机构采用统一标准,明确职业道德和独立性要求并通过监管抽样测试,以避免“正式认可”。不断优化信息披露制度、及时丰富编制指引也是标题的一部分。尹格非表示,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ESG披露短时间内很难上升到更高的法律层面,但可以通过细化披露格式、明确监管机制、落实责任,将其从“任务能力”确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须回答问题”。随着强制披露制度的实施,ESG投资产品也将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基于财务重要性信息的估值体系也将逐步完善,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长期动力。刘涛表示,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意见,并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意见。污染物排放和水资源利用的特别指南。未来可能会探索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指南和ESG链管理指南。 (编辑:管静)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
下一篇:没有了
电话
020-66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