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下面有一个陷阱
作者:bat365在线平台官网 发布时间:2025-10-19 09:36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2004年,当玩具公司乐高销售业绩陷入低谷时,其生产哈利波特系列周边产品的举动被批评为“偏离了公司核心业务”。同年,由于成本压力骤增,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决定开辟新赛道,进军手机游戏、音乐、无线系统等领域,但形容为“扩张以跟上时代”。 “双重标准”的分析令人费解:为什么相似的举措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市场反应?影响公司业绩的真正因素是什么?教育界有一个概念叫“光环效应”,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对一家公司的总体印象来评价该公司的行为。例如,金融社会表现的总体印象是“光环”。当一家公司表现良好时,就等于混合了,各种探索举措更有可能被视为成功的激励因素;但当性能下降并且组合丢失时,这两项举措都可以被评估为失败的探索。针对这一现象,美国哈佛商学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教授罗森韦勒在其同名著作《光环效应》中批评:商业世界也套用“赢家和输家”的解释逻辑。 “简单认知”的叙事方式可以为公众和企业管理者带来符合心理预期的解释,营造人人都能理解的安全感。但事实上,“混搭下的陷阱”更值得警惕:如果我们只根据结果来判断英雄,或者通过信息相关来逆向“密码成功”如果我们只关注结果,那么“我们将无法理解绩效的真正驱动因素”。与大多数管理书籍不同,《光环效应》并不关注“什么创造了良好的绩效”。它想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很难找到良好表现的原因”。作者指出了欺骗我们的九种主要错觉:光环效应、因果联系、单一解释、专注于胜利者、严谨研究、长寿、绝对绩效、本末倒置和组织物理学。在作者看来,光环效应是“最基本的错觉”,因为表演光环是先验的判断标准,会促进其他错觉的发展。作者以Cisco和IBM为例进行了详细讲解。 1997年,思科因业绩暴涨而受到媒体高度赞扬。当时美国《周刊》称:“思科之于信息高速公路,正如微软之于软件,英特尔之于计算但到了2000年陷入低谷时,媒体报道却来了180度大转弯,翻页的速度比翻页的速度还快。比较常见的例子是IBM。1984年,媒体普遍将快速发展归结为“积极的文化”和“热爱变革的员工”。然而,当1992年业绩下滑时,同样的事情又被斥为“诉讼和关系的企业文化”和“傲慢的高管”。这两个 Halo案例中,虽然效果是由收入、利润、股价等清晰可量化的指标产生的,但评估过程通常与管理风格、企业文化、客户关注度等难以形成的内容高度相关,整个逻辑链条相互关联、因果混乱。日常生活中,求职面试也是光环光环经常上演的场景。申请人的研究生院系、平均绩点、获奖情况、实习经历等首先明确 信息面试官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形成了关于申请人整体印象的光环,影响着面试官对申请人的看法。比如,那些上过名校的人似乎回答得更加警觉,行为也更加得体。但事实上,这种理解并不一定正确。那么,拨开幻象的迷雾,绩效的真正驱动因素是什么?笔者认为,是战略决策和执行能力。而且没有一个是完全客观的、可量化的,甚至是静态的。战略决策需要对用户需求、竞争对手的选择以及公司自身的能力和优势进行全面评估。每一次细微的变化都会将公司的战略引向不同的方向。而且,经营企业的行为本身就是通过风险求生存。无论你做出什么选择,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风险。你只能评估概率的成功。实施检查在组织内调动资源和实施战略的能力。由于每个企业自身情况不同,在一家企业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另一家企业不一定能取得同样的效果。换句话说,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保证成功,现在的成功并不能保证以后的成功。笔者希望企业管理者能够明白,企业要做的不是复制任何人的成功经验,而是要增加战略决策和实施的成功概率。还要记住不要期望“一定”的成功,并且始终保持谨慎并批判性地思考所有关于成功的断言。那么,如果我们从批判的角度重新阅读这本书,作者提出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否值得质疑?作者公开承认,如果读者这么想,那么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这也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只有思想才能继续帮助我们,只有思想才是成功的真正科学。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赵一春) (编辑:王巨鹏)
电话
020-66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