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走进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斗店镇斗店村的恒盛牧业养殖基地,你可以听到舒缓的轻音乐,看到眼前一排排明亮干净的奶牛。一群毛色乌黑发亮的奶牛轻快地走着。空气中没有任何异味,也没有蚊子苍蝇飞来飞去。 “我们这里养牛都是用‘黑科技’!”基地负责人吴连芳一脸自豪的说道。他所指的“黑科技”是一种被称为“床发酵”的技术:通过生物发酵的方法,将牛粪、尿液与周边回收的秸秆、菌渣、树枝等废弃物混合,然后放在牛身上作为睡料,直接固定在垫料上。 “你看。”他漫不经心地看了对方一眼。d、原来的排泄物已分解成无味、松散的黑褐色颗粒。 “牛粪转化为有机肥只需要30天。” “牛粪现在是宝了!”吴连芳算了一笔账:该牛场每年产生约3万吨牛粪,发酵后可加工成1万吨成品有机肥。每吨价格为650元。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650万元。 “更重要的是,垫料发酵技术为奶牛提供了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了饲料转化效率,显着减少了蚊蝇的滋生和疾病的传播。奶牛健康,肉质更好。我们更有信心探索出更适合国人食用的更好牛肉。”他补充道。一旁的饲养员尤艳玲轻轻敲击平板电脑屏幕,查看每头奶牛的实时数据。 “我每天所做的就是“检查奶牛精神状态好不好,食物好不好,体重变化情况如何。”这位与奶牛相处了20多年的饲养员,不仅是技术的传承者,也是这个领域变化的见证者。 “现在,奶牛从早到晚听音乐,戴‘电子耳标’,有家谱、档案,饲养、称重、运动、健康都得到科学监控。”看着崭新的牛场,你感慨万千。肉牛产业是斗店集体经济的“顶牛”。如今,斗店已形成集饲料种植、种苗改良繁育、标准化饲养、屠宰加工于一体的现代肉牛产业体系。 加工、冷链销售。肉牛年屠宰量达到3000头,每头牛可创造综合效益3500元每年。每吨牛粪经过加工,价值翻了一倍多。更值得一提的是,养殖场一半的员工都是当地村民。但窦店牛的“能量”超越了牛肉和牛粪。窦店村的梨园和粮食种植基地使用发酵有机肥,形成了“牛-立-果-粮”高效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在距离农场5公里的豆店梨园,梨园负责人朱延坤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份,梨园全面施了有机肥,今年的梨个头更大、颜色更亮、脆甜多汁,口碑越来越好,一波又一波的采摘游客。”目前,梨园每周接待游客近千人次,成为斗店农业与旅游的新结合。亮点。而这一切都是“牛粪变金”的回收事业。在农作物田里,效果同样显着。通过连续多年施用有机肥,豆电的小麦亩产从2010年的1000公斤增加到2025年的1300多公斤,连续十多年荣获北京市高产竞赛冠军;青贮玉米亩产达到4.5吨,高于周边其他地块。 “种养结合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土壤结构。”窦店村党委委员张丽华说,“从2010年到现在,我们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5%提高到2.8%,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回收产业的绿色链条给窦店村民带来了实惠。 “我们农场购买青贮饲料3100多吨“每年村集体的收益超过150万元,为3100多名村民增加人均收入近500元。”吴连芳说。窦店村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经济的主引擎。“我们一直走集体经济的道路。”从最初的生产队养殖到今天的现代农业企业,窦店村一直强调集中资源、集体发展,真正做到自己‘造血’。”张丽华说,该村严格掌握集体土地所有权,推行统一规划、规模化经营,维护集体内产业链关键环节,让村民成为产业工人和产业工人。 受益人。如今,窦店村已发展企业50多家,组织村内外劳动力4000多人。形成了一个发展形成生物医药、汽车改装与销售、产业化畜牧业、新兴产业四大主业集群和良种、苗木、黄金梨三大农业种植园区的格局,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数字见证了窦店村的跨越式发展:到2024年,全村将实现经济总收入39.9亿元,人均纯收入46497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0年的1.5万元增加到4.6万元。每头牛每年创造综合效益3500元,每头牛创造的综合效益达3500元。吨牛粪 增加两倍。梨园每年吸引一万多名游客。以农养畜、畜牧富农,斗店村实现了农牧业并举的生态循环。在这里,综合r乡村振兴已成为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共享繁荣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