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必须立足实体经济,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指导。当前,在两个大局交织混乱、国内经济运行面临诸多挑战的复杂环境下,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我们主动适应和引领发展潮流、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的重大举措。这就需要我们加深对产业演化规律的认识,认清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则和重点,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从国际上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深刻重构。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利用比较优势吸引中低端制造业转移。这给我国造成了挤压,我国产业发展和安全面临较大压力。来自一个从国内来看,依靠资源投入和低劳动力成本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约束日趋紧张。与此同时,一些行业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不少产品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紧紧围绕质量发展主题,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不仅需要筑牢安全底线、提高产业链稳定性,更需要强化创新驱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还要求推动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化、绿色化步伐、集成开发。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路径。从内涵看,产业转型升级是适应宏观环境、技术趋势和市场变化的系统性调整,既包括产业内部升级,也包括产业间结构优化。关键是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本质是通过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全面提高生产力全要素。因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依靠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结构调整、制度变革和产业整合,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有必要摆脱摆脱对资源消耗、低成本生产的依赖,转向内涵发展现代科技、数字赋能、绿色低碳、打造品牌,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构建诚信、进步、安全的现代产业体系。方向关乎成败,道路关乎未来。推动产业创新升级,首先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一方面,要突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引领作用,瞄准人工智能、量化信息、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积极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f 传统产业。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加快数字技术集成创新和集成应用,发展完善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关键产业体系,持续提升智能化水平。二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把提高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实施工业基础改造工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强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三、加快推进夯实智能、绿色、一体化产业体系发展。这是提高我国产业基础竞争力的关键。要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转型;推动绿色技术与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产业效率,即系统的协同性和有效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需要把握四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基本条件。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立足实际,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要了解“出身”,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行业特点,形成行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效益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提高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和稳定性。二是坚持深度融合。关键是推动现代科技与产业创新更好融合。这是发展新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也是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形成未来发展优势的必然路径。在实践中,深度融合不仅需要打破传统行业的界限,因此需要构建开放协作的产业生态。这既体现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渗透融合,体现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紧密融合,也体现在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整合。三是坚持统筹兼顾。近年来,传统产业加速“更新”,新兴产业加速“引领”,未来产业加大“扎根”力度。各领域呈现协调发展的景象。只有关注市场需求趋势和技术发展趋势,统筹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淘汰未来产业,才是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更加成熟。四是坚持突出重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核心是提高产业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必须以专业化、高端制造商服务为支撑。制造商服务业作为“工业粘合剂”,利用研发设计、数字技术、供应链管理等强化全链条管理和品牌服务,深度嵌入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推动工业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要占领制造业服务主战场,完善发展机制,强化要素支撑,以高质量发展为支点,更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现代化产业体系升级。 。
(编辑:吴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