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 李万晨曦 1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高标准数字化园区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提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制造”应用,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建设,推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大规模部署,促进营商活动智能化。 “近年来,国家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智能制造、工业4.0技术不断突破,工业机器人需求保持增长趋势。” AI机器人郑阳阳萨摩云科技集团行业研究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南》的出台契合了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明确了工业机器人规模化部署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智能化’核心定位的强化,为进入工业及下游企业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前正处于政策引导、技术突破、市场拓展的三重共振期,产业规模将不断扩大。”北京爱文智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曹彻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方公布的数据机械工业联合会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机器人产业收入同比增长29.5%;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59.5万台,超过2024年全年产量。“工业机器人产量快速增长有两个因素驱动。”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部副主任郭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道。 “一方面,国内制造业迫切需要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企业积极加大工业机器数量、机器人的投入;另一方面,汽车、电子和新能源(锂电池和光伏)是工业爆发应用最广泛的三大领域,自动化生产线。据工信部数据显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涵盖国民经济71个主要工业门类和236个中等工业门类。 “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只占整个行业潜在场景的一小部分,未来在细分领域的智能场景和自适应功能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郭涛说道。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安防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突破是产业升级的主要支撑。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工业机器人迭代的主要驱动力。其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产品从重复性机械臂向具有认知能力的智能系统升级,让劳动更加灵活高效。与此同时,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进程将持续推进。广东存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继勇在接受《安全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领先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全系列发动机产品不仅在基本功能和技术指标上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而且在智能适配方面也具有优势;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部件实现阶段性突破。机器人领域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逐年提高,有效降低了产业链对国外的依赖。政策层面,建立了“国家引导+地方支持”的支持体系。从《机器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到“机器人+”行动实施方案确立经济发展具体领域,再到这份《指南》重点关注大规模扩张,一步步为行业大发展准备了明确的路径。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区建立省级创新中心,聚集区域产业优势,推动技术共享和联合攻关。不同的布局可以达到惊人的效果。利好规则下,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上市公司纷纷加速布局。科技部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工业机器人上下供应链涵盖了主要零部件、整机生产、系统集成、应用场景等各个环节。市场参与者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企业在智能技术研发和适应自适应方面形成了不同的布局站场景。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密集披露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涵盖关键零部件研发、细分应用场景等多个关键方面,展现出多元的发展思路。在关键零部件领域,翔鑫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完成机器、灵巧手、手臂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其设计标准首先满足了工业场景对精度、可靠性、承载的严格要求。在成套制造应用及场景领域,广东菱翼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率先实现了机器人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如货物搬运、精密电子装配等场景。公司与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多家实体情报公司,并获得了零部件、毒手、关节模块、冷却解决方案、充电解决方案、整机组装等订单。在质量控制方面,成都锐迪智能驱动技术有限公司在投资者联络平台上表示,公司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控制和验证体系,同时通过模拟测试保证了产品的优良品质。公司谐波减速器、电磁制动器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仿人机器人、工程机械等领域。北京智帆沿海营销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梁振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应重点关注控制器、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打造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国产替代基础扎实;同时,要满足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市场的需求,定制开发高灵活性、高精度的产品,拓展应用场景;此外,还应依托政策红利,加强产业链合作和区域集群合作。